光学滤光片玻璃是镜头里最值钱的部分

文章来源: 人气:1419 发表时间:2018-02-03

赓旭光电拥有高素质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从事光学玻璃产品开发。以优惠的价格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希望用我们真诚专业的服务,为您提供光学玻璃产品一站式选择。

透镜,滤光片研发生产.jpg

高性能镜片玻璃成本并不高,难点在镜组设计和装配

  这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在论坛里有很多朋友都认为镜头的最大设计难点在于镜片本身,光是镧系、超高折射率、ED、APO复消色差、萤石、非球面、BR等等一大波名词砸下来,再加上厂商宣传时也一定会以镜片材质为主打,确实会给人一种“镜片玻璃是镜头里最值钱的部分”这种错觉,但实际上--全世界产能最大的玻璃厂就在中国,就价格来说,往大直径算,折射率1.84,直径52mm厚度7.5mm的玻璃按千片计,一片也不过60~70块钱;与萤石性能接近的49mm直径10.5mm厚度人工低色散材料,千片均价也不过20~30元左右,当然这都是毛坯,厂商买回去还得上机床研磨,但就目前非常成熟的镜片加工工艺来说,镜片成本在整体成本里的占比已经很低了。

    那镜头居然还卖这么贵,坑啊!实际上对镜头来说,真正的制造难点其实是镜组设计,也就是哪些性能规格镜片以怎样的数量,怎样胶合/分离拼装在一起,其中还涉及到各种相差的矫正,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最费时间,换句话说也是最费钱的,我们现在要感谢正身处于计算机时代,此前文章提到过的蔡司Planar 50mm F0.7就来来回回改了不下六个版本,最牛X的是当时的设计师甚至是以手工计算为主(后期介入了IBM7090型计算机,在1960年这台计算机价值290万美元),从设计到打样再到修改再打样,每一颗成熟的镜头都会经历这个过程,而且现代镜头也得感谢蔡司等光学先驱,几乎现在所有的镜头结构都是根据当年这些经典结构衍生而来,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其实已经为我们省了不少钱。

  有了好的镜片,有了好的设计,是不是就意味着一定能出好的镜头呢?不一定,最后的环节也是体现品牌对某款镜头重视程度的关键--装配精度。因为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并精确模拟计算,所以在实际装配中越是能低误差率精准还原设计图纸的,就越能发挥其理论性能最大值。徕卡最强的电影镜头Summilux-C 40mm T1.4甚至可以全开光圈都看不到色散,比起有BR镜片加持的佳能35mm F1.4L II也是有胜之而无不及,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理由就是装配精度非常高,再加上多达6片阿贝数超过81的强力低色散镜片存在,以及小原提供的最高等级通光率+纯度镜片,才算达到了镜头设计的世界一流水准,但遗憾的是这样无所不用其极的设计思维是不太可能用在民用产品上的,因为它的售价达到了惊人的34300美元,超过22万人民币……大多数民用镜头不管红圈金圈还是GM,同款镜头之间的实际MTF公差也都是很容易就测出来的,这往往就是装配精度的问题(当然,大多数公差都在厂商设定的误差范围内)。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