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标仪滤光片识别系统杂光率&波长准确性

文章来源: 人气:8849 发表时间:2017-12-28

光栅型滤光片系统俨然已经成为了目前通用性多功能酶标仪的主流,多家厂家共同努力,已经把光栅技术推到了历史新高。在光栅的众多技术参数之中,最关键的无疑就是光栅的杂光率和波长选择的准确性了。

透镜,滤光片研发生产.jpg


  

  杂光率指得就是光源通过光栅后,得到的光线中,“不需要”的波长的光占所标称波长的光的比例,表征了滤光的纯度。由于光线干涉、衍射等的复杂性,无论使用滤光片还是光栅,杂光都是不可避免的。各种滤光技术的本质就是要想办法把杂光尽可能地去掉。一般来说,滤光片型的杂光率在10-4~10-5之间,光栅型的可以做到10-6~10-7。由于此类杂光是非特异的,而且会直接进入最后的检测器,所以有多少的杂光就会引入多少的随机误差。在荧光等检测过程中,由于检测器存在放大效应,杂光率的干扰也会被指数级放大。因此,杂光率就是一个滤光片识别系统的首要性能指标。

  光栅酶标仪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波长选择的准确性。因为很多检测是依赖于物质在某个波长的特征图谱。就像DNA/RNA的OD260浓度测定,实际检测波长偏离260nm几个nm以上的话,OD值与最终浓度之间的数学关系就会发生改变。因此,一组性能优良的光栅系统,他的波长选择准确性应该是在±0.5~1nm之间。波长偏离过大有时就会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准确性。

  这两个可谓是光栅甚至滤光片滤光识别系统最关键的技术参数,直接影响到的是得到数据是否是真正所要测量的结果,是实验结果可靠性的最基本要求。


 酶标仪比色杯+微量检测

  除了常规的6~384/1536孔酶标板检测之外,有些仪器还附带了比色杯、微量检测板等的兼容功能。无论是使用立式比色杯、卧式比色杯还是各种微量检测板,其目的都是给光程不固定的酶标板检测引入一个标准光程的概念。虽然酶标板检测也能通过光程校正等方式实现10mm光程OD值的换算,但这只是一个数学转换过程,检测误差累积较多,实际使用效果不佳。引入比色杯和微量检测板后,光吸收的检测光程就被固定在10mm或者0.5mm等的标准长度,OD值换算更加简单和准确。附带了此类检测功能的酶标仪,相当于除了本身的多功能酶标检测之外,还能替代部分分光光度计的功能,使其功能更加全面,仪器的性价比更高。


相关资讯